湿地水环境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湿地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退化后的水环境恢复已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影响湿地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及污染物排放、温度变化、水动力学影响和人类本身的活动是导致湿地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恢复,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达到恢复受损水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采用以生态恢复为主,物理恢复和化学恢复为辅的水环境恢复技术。物理恢复主要是引水稀释、底泥覆盖或清除、曝气增氧等,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但如果操作不当,污染物浓度反而会增加。化学恢复主要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氧化剂、除藻剂、治磷剂等化学药剂,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迁移,该方法能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但实施成本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通过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污染物的吸纳、同化、降解作用,对受损的水环境结构和功能进行恢复,达到净化水质、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目的。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其主要优点是污染可以在原位被降解或去除,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对周围环境干扰小,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这类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已得到较为成功的应用,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应针对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以及多种生态恢复模式的组合进行深入研究,并选取典型湿地水环境恢复实施示范工程,对各项恢复技术进行集成,加以推广;同时,深入湿地水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建立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为该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湿地 水环境 恢复技术 生态恢复
李胜男 赵欣胜 王义飞 张曼胤 李伟 赵玉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9
201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