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侗族“行歌坐月”习俗的变迁研究--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阳烂村为例
”行歌坐月”用以指代侗族于”夜间的室内唱歌作乐”的相关习俗文化,来源于汉文典籍记载,它与侗语体系中的”甲寨”、”甲腊乜”、”俩腊乜”、”甲乌”、”瑞乜、”吝乜”、”览”等具有大致相同的指代对象。具体到阳烂侗族传统的”行歌坐月”主要指的是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特别是适婚的男性游走于大致相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家进行”对歌抒情”的行为及其活动。目前,对于这一”行为及其活动”的研究,从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查阅来看,关注的视角仍然主要集中在对事项本身的研究上,而将其视为一种事实进行细节的描述,同时,也对其外延和内涵有了一定的探讨,但笔者认为仍然还有可以进一步剖析的必要性,更何况随着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急剧加速,这一出发点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文选择一个侗族文化氛围较浓的村落作为田野考察点,对其”行歌坐月”习俗进行动态的变迁研究,以期达到”以小见大”,更好地诠释社会、理解文化之目的。
民俗文化 历史演变 少数民族
舒丽丽
湖南省博物馆
国内会议
湖南怀化
中文
338-345
2012-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