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酮接触式给药致小鼠帕金森氏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的主要致病因索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鱼藤酮等农药大大提高了患PD的几率。目前研究鱼藤酮模型给药方式包括皮下、腹腔注射、静脉给药等。因鱼藤酮在外周组织内存在广泛的毒性,系统给药产生的高死亡率一直是该模型的主要不足。本实验模拟环境接触方式给与鱼藤酮,为研究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更加可靠的动物模型。<br> 方法:实验动物为8周龄C57小鼠,分为模型组、溶剂对照组。给药过程为将含有鱼藤酮的橄榄油置于无垫料鼠笼中,放入C57小鼠,将鼠笼至于暗处,使小鼠自由活动2h.模型组给药浓度为0.1mg/只/天。给药后14天检测小鼠行为学、取材。采用WB检测中脑a-synuclein蛋白表达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脑TH阳性细胞数。<br> 结果:爬杆实验结果表明,给药14天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爬杆能力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14天后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中脑TH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 )。WB检测结果表明,给药14天后与榕剂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中脑a-synuclei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5)。<br> 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采用接触式造模方式使小鼠产生类帕金森病的行为学改变的同时也能产生相应的病理学改变,是有效的帕金森氏病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接触式造模方式避免了鱼藤酮系统给药产生的外周毒性,降低了模型的死亡率,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
帕金森氏病 发病机制 鱼藤酮 接触式给药 动物模型
刘岩 苑玉和 孙建栋 陈乃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国内会议
承德
中文
17-18
201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