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温宿县塔拉克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结合现代铜矿沉积学理论,矿区内各铜矿床、点应归为内陆河湖相化学沉积型,成矿模式如下:矿区由于受燕山运动和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地壳坳陷和隆起显著,地形差异大,使得北部广大天山的古硫化铜矿床及附近含铜背景值较高的岩石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搬运而在内陆盆地边缘沉积下来。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沉积阶段,在灰色砂岩沉积的湖泊中,伴随着蒸发作用,使含铜化合物成饱和乃至过饱和而沉积的,有时粘士矿物使溶液中铜集聚,由液相过渡成固相沉积于盆底,从而有星点状的硫化铜分布于泥岩、石膏岩及粉砂岩中;第二阶段为沉积岩中铜化合物的迁移阶段,首先铜化合物重新变成溶解状态,在岩石中迁移,这个阶段层间水具有还原性质时,金属化合物还原成易流动的状态,铜可能是硫化物或复杂的络合物,这样在有利条件下再形成一定的(细脉)浸染状硫化矿:黄铜矿、黄铁矿、及斑铜矿等的沉积。第三阶段为在岩石形成后构造变动造成铜的迁移,水中盐分的变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水的渗透作用在不同性质岩石的层面内(砂岩与泥岩间),裂隙面上及地表下不深的部分造成铜矿的富集。
铜矿 矿床成因 地质特征 沉积环境
李泽 徐超 李建兵 何建娟 郭显忠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四川省众成矿业有限公司,成都610046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303-304
2013-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