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中独具特色,并且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为深入了解热液体系的成矿物质来源、迁移演化问题,采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为解释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研究可知,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介于海水硫与火成岩硫之间,所以硫化物中的硫为混合硫,但以火成岩来源硫为主,部分来自海水硫酸盐,是这两个端员不同程度混合的结果。由于热液沉积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物源体系以及其形成时的流体的温度、pH值、硫逸度、氧逸度和化学组成紧密相关,故造成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有不同的变化,这造成了无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与其他构造环境下热液体系的硫同位素的差别,也造成了西南印度洋中脊与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之间的硫同位素差别。

热液硫化物 成矿作用 同位素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王琰 孙晓明 戴瑛知 吴仲玮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广州519275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广州519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国内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矿床会议

贵阳

中文

439-440

2012-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