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与AC/A值的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及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值的变化.<br>  方法: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51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归为框架眼镜组26例和角膜接触镜组25例,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1 mo及6mo测量主视眼调节幅度,采用Von Graef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月及6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br>  结果:2组患者LASIK术后1mo调节幅度明显均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6mo2组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框架眼镜组术后1mo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6mo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 mo和6mo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r>  结论:2种矫正方式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6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术前配戴框架眼镜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配戴角膜接触镜明显减小,6月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和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高度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单眼调节幅度 调节性集合 临床疗效

叶璐 刘建国 李晶 李娟 万雅群 李勇

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

国内会议

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

南宁

中文

152-153

2012-11-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