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瘤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研究
结肠腺瘤作为结肠息肉的一种,泛指结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根据腺瘤的特征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好发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大量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结肠腺瘤的形成主要原因与饮食因素、慢性刺激、遗传因素、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炎症刺激等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肠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肠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粘膜,结肠腺瘤脾虚湿滞证、湿热蕴肠证、脾肾阳虚证三组VEGF表达亦均高于正常组,脾肾阳虚证组VEGF表达高于脾虚湿滞证组和湿热蕴肠证组。脾虚湿滞证组VEGF表达稍高于湿热蕴肠证组,但两证组间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了结肠腺瘤的不同中医证型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证组的表达明显高于上述两种证型,结合病理分型及临床特征,故凡病理确诊为结肠腺瘤,且体积较大(>3cm),表面糜烂或有溃疡,且覆有浊苔,呈分叶状或菜花状,中医临床辨证为脾肾阳虚证者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在三种证型中最强,其恶变的可能性越大,对于辨证为脾虚湿滞、脾肾阳虚的患者亦不能掉以轻心,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治疗上西医的方法首选为结肠镜下切除,中医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于湿热蕴肠,治以清化湿热、调气和营;对于脾虚湿滞,治以健脾化湿、行气导滞;对于脾肾阳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扶阳。对于结肠腺瘤己经钳除或行粘膜下切除的患者,亦应定期观察、随访、并行结肠镜复查,一旦出现排粘液便、血便、腹胀等临床症状,或镜下复查发现腺瘤复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治疗,防止癌变。
结肠腺瘤 中医证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病理分析
付肖岩 许大鹏 高尤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脾胃研究室 福建 福州 350003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462-464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