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br>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分西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等3组,对比观察临床疗效; 采用动物与细胞实验探讨其作用机制。<br>  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1+2组)死亡率(36.62%)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51.6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补肾生髓成肝”(中西医结合2组)死亡率(14.29%)低于中西医结合1组死亡率(33.87%),差异显著,(P<0.05)。“补肾生髓成肝”临床适用于“精虚瘀黄”的阴黄证。动物实验表明,“补肾生髓成肝”对MS-肝再生一大鼠紊乱的肝再生过程发挥双向调节作用。“补肾生髓成肝”对肝再生相关的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其中主要包括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GF 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凋亡、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中wnt1、EGF、FGF2、FGF16、MAPKK1、E2F、CSF3、Myd88、sFRP1、sFRP5、CSF2受体、CNTF受体、Caspase 12等基因表达上调,MAPK9、Rac1、GSK3、wnt10a、IL12a、蛋白激酶C γ、Akt2、Activin A受体等基因表达下调。“补肾生髓成肝”关键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与其他多种蛋白质协调作用:主要包括组蛋白H4与NPTX1、CAT、 OGG1、IMA5、VIME、GSTA5、TM196、NEST、DDX25相互作用; GRP78与醛脱氢酶等18种酶类蛋白质相互作用; 14-3-3蛋白与NMS、IMA5、EF2、CARD9、RAF1等相互作用。<br>  结论:“补肾生髓成肝”参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其可能作用机制是“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的紊乱过程,其分子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关键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通路的变化。

补肾生髓成肝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临床疗效 分子机制

李瀚曼 杨帆 肖琳 辛伟 龙琦 高翔 朱清静 时昭红 阮连国 杨家耀 李长春 张军 吴洪斌 陈盛铎 罗欣拉 姚欣 盛国光 詹1 计洋 辜建勋 徐建良 曾映荷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 武汉市传染病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武汉市第七医院 武汉市中医院

国内会议

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

兰州

中文

271-271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