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狂犬病毒遗传多样性研究
在1969-2008年间,我们从全国各地共分离到60株街毒株,其中从犬脑中分离到41株,鼬獾中分离5株,人脑中分离到4株,鹿脑中1株,我们对这61株狂犬病毒株的N基因的进行了序列测定,初步分析后选取26株代表株与GenBank得到42株中国毒株N基因序列共计68株序列进行全面的进化分析。以探讨中国狂犬病毒株的基因分型和分组情况、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进化。结果表明:我们发现目前分离的中国毒株都属于基因1型狂犬病毒,可以分为2个大的进化分支共计8个组,分支I包括1-4组,分支Ⅱ包括5-8组,组内核苷酸同源性≥93.2%,氨基酸同源性94.3%;组间核苷酸差异性至少是8.0%,氨基酸差异至少是1.7%;选择压力分析表明中国狂犬病毒处于较强的净化选择约束下,狂犬病毒N蛋白中的核苷酸突变主要是同义突变;运用贝叶斯中的马尔科夫链的蒙特卡洛方法估计中国狂犬病毒N基因核苷酸的平均喊基替代率为1.4089×10-4取代/位点/年,共同祖先出现在公元1040年前;同一毒株或者核苷酸同源性很高的毒株在不同地点、不同宿主中出现表明中国狂犬病毒株存在跨地域、跨宿主传播;我国狂犬病高发区流行的毒株(分支I)与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分离的狂犬病毒株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分支Ⅱ的毒株在全球分布。
狂犬病毒 分子流行病 遗传多样性 基因分型 跨宿主传播
孟胜利 严家新 徐葛林 程满荣 吴杰 雷勇良 朱风才 周敦金 王定明 杨晓明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 430060 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丽水 323000 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南京 10009 武汉市疾病控制中心,武汉 430022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贵阳 5510004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335-349
200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