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伤寒论》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伤寒论》作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的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在这样一门中医临床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典本身、教师、学生构成了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伤寒论》中蕴藏的丰富传统文化、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与以往的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相比,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可以说是整个中医教育过程中的枢纽性课程之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是让使他们最大程度地掌握教学内容,使其在以往完成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的学习后,通过《伤寒论》等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上的提升,并初步实现从基础知识到实际运用的跨越。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导者,主要任务是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过程按计划实施、完成指定的教学评估。但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中,尤其是中医临床基础这类综合性强、着重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中,这种单向性、灌输性的教学形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活起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即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本文就在《伤寒论》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包括的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中医药院校 课堂教学 《伤寒论》 授课教师 引导作用
张苇航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国内会议
南宁
中文
320-322
2006-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