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下腔静脉阻塞端形态和破膜方法选择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阻塞端形态和破膜方法选择的关系. 方法: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自2003-2005年间收治了155例下腔静脉阻塞病例,根据下腔静脉造影表现,对阻塞近心端和远心端形态进行分类和统计,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穿刺破膜:阻塞远心端为圆弧形或锥形,选择由下向上破膜;远心端为斜形、不规则形或伴交通支形,选择由上向下破膜;远心端为水平形,可选择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破膜;阻塞近心端为圆弧或锥形,选择由上向下破膜;近心端为水平形,可选择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破膜;阻塞两端均为锥形时,应采用两端同时破膜.并以1990-1997年间治疗的150例下腔静脉阻塞病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破膜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本组155例病例中,下腔静脉阻塞远心端形态可分为7种,即膜中有孔形(32例)、圆弧形(50例)、锥形(17例)、水平形(13例)、斜形(10例)、不规则形(19例)和伴交通支形(14例),其形态比例分别为20.6%、32.3%、11%、8.4%、6.5%、12.2%和9%;阻塞近心端形态主要分为圆弧形、锥形和水平形.本组病例全部破膜开通成功,未发生一例心包填塞和腹腔出血.徐医附院介入放射科自1990-1997年间收治了150例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病例,在破膜中误穿心包16例,发生率为8%,其中致心包填塞6例(2例开胸引流,3例心包穿刺引流,1例死亡);下腔静脉扩张后腹腔内出血2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破膜是下腔静脉阻塞介入开通术中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关键时刻,根据阻塞端的形态选择合适的破膜穿刺方向不仅可以提高破膜成功率,更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腔静脉阻塞 破膜方法 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

魏宁 祖茂衡 徐浩 顾玉明 李国均 张庆桥 许伟 刘洪涛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江苏 徐州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布-加综合征专题、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研讨会

徐州

中文

141-149

2006-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