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民环核苷酸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偏头痛是至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的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内皮素(ET)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如高血压、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脑皿管痉挛等中都起着一定作用。但有关ET与偏头痛的关系研究较少。偏头痛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血浆cAMP是反映交感功能的一个指标,cGMP是反映胆碱能活性的一个指标。有关二者变化与偏头痛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对血浆内皮素与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研究,探讨这些生化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共选择80例偏头痛病人,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选择病人,且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16~45岁;2)高血压病者排除;3)同时患有其它疾病如心、肝、肾疾病者排除,癫痫、脑血管病者排除,糖尿病、雷诺氏病者排除;4)妊娠哺乳妇女排除;5)至少一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治疗偏头痛药物及预防偏头痛发作药物。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变化: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4ml,置于含10%EDTA二钠60 u l和800IT(80μl)抑肽酶的试管中混匀,4℃,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在-20℃保存;ET放免药盒为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的产品,cAMP、cGMP放免分析药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同位素室提供,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ET含量以pg/ml表示,cAMP、cGMP含量以pmol/ml表示。 结果:偏头痛病人发作期与间歇期ET水平变化:偏头痛病人发作期ET水平(88.9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68.32pg/ml)(P<0.01),且偏头痛病人病人发作期ET水平(88.93pg/ml)显著高于间歇期水平(74.69pg/ml)(P<0.05),偏头痛病人间歇期ET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偏头痂病人发作期与效果显著期cAMP、cGMP水平变化:偏头痛病人发作期cAMP水平(23.75±7.36p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11±6.14pmol/ml)(P<0.01);偏头痛发作期cGMP水平(2.04±0.56pmol/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7±0.82pmol/ml)(P<0.05)。且偏头痛发作期cAMP水平(23.75±7.36pmol/ml)明显高于偏头痛间歇期(20.93±6.22pmol/ml)(P<0.05);偏头痛发作期cGMP水平(2.04±0.56pmol/ml)明显低于偏头痛间歇期(2.53±0.67pmol/ml)(P<0.05)。偏头痛间歇期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而cGMP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偏头痛发作期ET、cAMP和cGMP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偏头痛 血浆内皮素 环腺苷酸 环鸟苷酸 发病机制

李义召 邓小梅 郭春妮 宋成忠 朱士文 王泽虎 谢遵伟 夏作理 王世华 许军 张东君

济南长城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泰山医学院

国内会议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第七届学术会议

山东潍坊

中文

109-113

200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