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临床和标本超微结构观察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理

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新的发展认为血管压迫对感觉根的损害及超微结构检查的水平,感觉根受损害时发生了生物化学电生理的异常放电活动。 方法:随机抽取在112例三叉神经痛应用微血管减压术中,采用脑干诱发电位术前及术后监测,期间也获得12例病人的三叉神经根活体标本。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为轴索折断和轴索的遗失,髓鞘脱失,严重的髓磷脂异常地排列(变形),残留的髓磷脂碎片过度地胶原质沉积或浓缩的胶原团块。神经的轴突常常暴露于神经胶质的外面,神经纤维的病理特征为积压在一起,期间缺乏神经胶脂的隔离、保护。于是痛苦也发生了,而有些病人还没有意识到严重的压迫性损害。 结论:假设伤害敏化的神经原区域有异常放电的假说。这种样式可说,在三叉神经根传入和躯体神经原(传入)即神经上轴索断伤处形成为有关正负电的异常兴奋活动中心。这种现象可用病理生理学的现象解释,包括异常的刺激地发泄,自然产生的或者触发发生的,象相邻的传入神经轴索间的交叉刺激引起。

三叉神经痛 神经病理 微血管减压术 发病机理 超微结构 临床观察

吕福林

济南市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国内会议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第七届学术会议

山东潍坊

中文

67-76

200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