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05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并给出单侧乳腺癌(UBC)患者术后对侧乳腺癌监控的指导意见。 方法:收集病例205例BPBC和1677例LJ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χ2检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BPBC和UBC及BPBC双侧原发病变之间在病史背景、临床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立独立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1)BPBC占同期收治伞部乳腺癌病人的1.5%。乳腺癌和BPBC的发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 2)BPBC患者较UBC患者:40岁之前及绝经前发病比例高,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既往乳腺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高,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二者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牛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罹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631倍。 3)BPBC和UBC的远处转移率不具显著差异性。UBC5年生存率81.42%,10生存率72.29%;以第一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7.40%,lO年生存率80.22%,与UBC相比无显著差异;以第二癌为起点计算,BPBC5年生存率80.00%。10年生存率72.38%,与UBC相比亦无显著差异。 4)BPBC两侧原发癌比较:第二癌较第一癌自查发现比例低,早期癌比例高,瘤体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范围小。二者在病理类型、组织分级、ER、PR及全身辅助治疗方面无差异。 5)BPBC两癌发病时间间隔呈左偏态分布,70.2%的BPBC患者于术后5年内发生第二癌,91.7%的患者于10年内发生第二癌。两原发肿瘤间隔2年以内发牛的较2年以上发生的生存率低。 结论: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UBC患者罹患BPBC风险增高,放疗不增加对侧乳腺癌风险;雌激素作用与BPBC发生有密切关系。 BPBC和UBC的预后无差异;两癌发病时间间隔≤2年的BPBC患者预后较差,应注意远处转移等预后不良因素的出现。UBC患者术后5年应密切监测对侧乳腺癌的发身,乳腺钼靶、乳腺B超和专科医乍的体格检查可以提高第二癌的早期诊断率。BPBC第一癌和第二癌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但两侧癌灶彼此独立。

乳腺癌 危险因素 临床病理特征 早期诊断率

王彤 刘红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二科,天津,300060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石家庄

中文

680-684

2008-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