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帝内经》中“十度”诊法总则初探

纵观中医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一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诊有十度”可以重新构建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论述“诊之法”,对脉、藏、肉、筋、俞五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论述“诊之道”。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一中涵“断”,“断”中寓“诊”,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 中医诊断 十度诊法

杨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

云南大理

中文

100-102

2008-07-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