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重新思考“异病同治”中“证”的内涵

该文提出“异病同治”中的“证”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基础证”、“复杂证”、“理论证”、“笼统证”,属于“总证”或“母证”范畴。受疾病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运用时将形成“具体证”、“细证”或“子证”。必须进行细化分型,才能使辨证细致精确,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实现证候诊断标准客观化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异病同治理论 中医证候 临床应用 诊断标准

严石林 鲁法庭 陈为 赵琼 汤朝晖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国内会议

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

云南大理

中文

12-15

2008-07-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