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血小板聚集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2种诱导剂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用药监测的作用。 方法:79例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随机分成氯吡格雷组27例,阿司匹林组26例,对照组26例。实验室正常对照为40例健康体检者.氯吡格雷组早餐后口服波利维75mg.d-1,7天;阿司匹林组早餐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1,7天;总疗程2周,包括1周安慰剂清洗期;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在治疗前后晨空腹采血,立即用透射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MAR. 结果:组间性别、年龄、病种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室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μ<0.6,P>0.05),实验质量得到控制。2组药物治疗后2种诱导剂MAR均降低,配对t检验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MAR差值方差分析,4组方差齐性(P>0.05),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各组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治疗后AA诱导的MAR下降率约为服药前的23.2%,ADP诱导为42.2%;而阿司匹林则相反,AA诱导为52.4%,ADP为22.3%。 结论:2组药物治疗后不同诱导剂的MAR均有差别。从临床用药安全性监测角度考虑,氯吡格雷监测以ADP诱导MAR为佳,阿司匹林应重视AA诱导MAR.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动脉粥样硬化 用药监测

石冬敏 王敏红 王冬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苏州,215002

国内会议

2007年全国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研讨会

南宁

中文

134-138

2007-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