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骨密度变化和骨质疏松症(综述)
卒中后偏瘫患者易并发骨密度下降、骨量丢失,常常以偏瘫侧明显。其可能机制包括肢体瘫痪后肌肉收缩力下降、运动减少,使骨骼局部载荷对骨细胞的刺激量下降,导致破骨性骨吸收增强而骨形成抑制;另外,还与患者营养不良及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维生素D缺乏有关。骨密度的下降程度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相关。其诊断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查,迄今为止,双能X线骨吸收测量仪仍是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干预措施包括合理饮食、足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充足的阳光照射;二膦酸盐类、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等药物的使用,以及康复治疗.其中卒中后早期一次性静脉注射Zoledronic acid是最具前景的干预措施.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二膦酸盐 脑卒中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徐基民 李建军
北京博爱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1-165
2007-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