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不同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的含量的测定,来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在抑郁症的变化和电针治疗对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临术采用双盲对照设计,选取符合DSM-IV抑郁症(MDD)或ICD-10抑郁症(MDD)诊断标准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入三个治疗组:电针组20例,氟西汀组21例,针刺对照组21例.疗程6周.收集30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在治疗前后各提取血小板,并分离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用免疫沉淀、放射自显影等方法测定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中不同PKC亚型的含量.结果: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PKC的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氟西汀治疗后经典PKC含量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非经典PKC和新PKC的含量则出现升高的趋势.电针和针刺治疗后经典PKC的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新PKC和非经典PKC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有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电针和氟西汀对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不同亚型的PKC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受体后机制不同于氟西汀.

抑郁症 电针 氟西汀 血小板蛋白激酶C

李海燕 周东丰 罗和春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

南宁

中文

12-18

200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